本报记者 祁 欣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云卷云舒下的姑射大桥横跨碧波汾水,格外恢宏大气……纵览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触摸城市建设的强劲脉搏,这一幅记载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气势如虹。
过去的一年,曾经全民翘首以盼的“愿景”变为“实景”,总合围面积40平方公里的“快速中环”按期通车,由此开启了市区内畅外联、转换高效的城市交通新格局。
过去的一年,全市文化主轴主脉初步落成,市区平阳广场的革命历史公园成为红色教育打卡地,水塔游园、栖息园和古城公园三期工程让我市公园建设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升级跨越。
过去的一年,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的住宅项目陆续建成投用,一批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得到补齐,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这累累硕果和骄人成绩,见证了我市在推进城市更新中的坚实步伐。
2024年,我市坚持以城市“双品质”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最大逻辑”,奋力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让临汾这座城市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对外吸引力、影响力、美誉度越来越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条中环”畅通城市循环
城市“快速中环”如同一条流畅的纽带,在一幢幢高楼间穿梭,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市通过实施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城市道路更加高效快捷,不断刷新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指数。
全长24.4公里的“快速中环”是我市首条环形快速道路,有效畅通了城市的南北向和东西向交通,消除了城市“割裂”,方便了市民出行,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提升了城市形象。这也让我市成为继省城太原之后全省第二个拥有快速环线交通的城市。
“快速中环”连同已通车运行的五一路快速通道、西关立交桥、解放路高架桥、涝洰河大桥基本构成了主城区高效便捷的快速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了“15分钟交通圈”,临汾由此步入快速交通时代,也有力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快速中环虽然是市区道路,却能体验到高速公路的行驶快感,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司机师傅马华说,从河汾一路驶入快速中环至临汾西站,眼前豁然开朗,双向车道的主路宽阔平坦,5分钟就可到达站台。
“快速中环”重要节点工程姑射大桥是我省首座人车分流的双层跨汾河大桥,1:2的钢拱肋矢跨比在全国同类项目中也属罕见。特别是其特有的三连拱设计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思,彰显了临汾地域文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观效果提升了姑射山知名度,成为我市又一新地标。
同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力实施“城市绿道建设行动”和“城镇绿荫行动”,在快速中环、解放路和五一路快速通道沿线持续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打造了17个“口袋公园”,形成了连贯的绿色生态廊道,打造了城市“绿肺”。
“快速中环的按期通车,打通全城多个堵点,如同打通城市路网的任督二脉,一条联通全城的快速路网已然呈现。”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市工务中心主任杨文告诉记者,通过这条“流量通道”,市区道路环线、射线深度交织,加速了城市交通一体化进程,形成了城市外通内畅、转换高效、区间融合的城市路网新格局。
“一道主轴”靓丽城市风景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一座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平阳之城绽放华彩。
漫步在市区平阳广场的革命历史公园,曾经的革命岁月恍如近在眼前,这里也成为一处全新的红色游、历史游、打卡游集合地。
2024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着眼于“文化赋能”,以临汾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为支撑,聘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了全省第一部《临汾古城文物主轴主脉动线规划方案》,大力推进实施文化主轴主脉建设,从节点到景点、从街巷到游线、从单幅美景到整体城市画卷的提升与重塑,让临汾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风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我市精心打造建设的古城公园三期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关帝庙文物修缮工程、铝锅巷片区等节点将与铁佛寺片区、财神楼街区、贡院街等组成的“文化主轴主脉主线”,串联起旅游景点、城市公园、历史文化遗址,形成连续、宜人、适游的“景观带”,“一轴、一带、多点”的城市公园、游园布局初步成型。
漫步城市街头,“转角遇见美”的幸福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图景,水塔游园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之中,曾经闲置的“边角料”重新焕发活力,让市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水塔游园虽小,但每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多彩艳丽的塑胶地面、错落有致的景观灌木,与娱乐休闲的市民共同勾勒出“洒脱、自由、喜悦”的亮丽风景,越来越多的市民聚在这里健身、休憩、娱乐,享受健康生活。
俯瞰市区紫藤公园、汾河公园……它们将平阳古城装点得如诗如画,市民可在绿荫下感受汾河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鸟儿鸣叫啾啾声,身心无比放松。
说起“文化赋能”的重头戏,当属关帝庙文物修缮工程和古城公园三期城墙保护修缮工程。修缮改造后的关帝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陈列展览升级更新、宣传赋能造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游客可以参观关帝庙等历史遗迹,也可以全景式地了解平阳古城的历史文脉。
“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铝锅巷更是临汾版的‘宽窄巷子’,这些项目既为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生命又保留了城市记忆。”杨文说。
接下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全力推进鼓楼片区、铁佛寺片区、财神楼片区、文庙片区、贡院街片区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临汾历史文化快进慢游深体验核心区。
如今的平阳古城开门见绿、文脉相承,市民在繁华中靠近自然,与飞鸟为邻,与花草为伴,与历史对话,美好生活扑面而来。
“一处好宅”最是抚慰民心
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辐射带动城区旧貌焕新颜,对城中村、老旧小区、危旧住房实施改造,强力补齐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蔚蓝的天空下,城北安置房小区的一幢幢楼宇高端大气,错落有致。“我们秉承‘活力共享、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打造现代化的高品质社区,同时全面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周边居民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务。”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张迎庆介绍,目前,楼房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外墙保温施工顺利完成,现阶段正集中力量进行外墙真石漆的涂装及公共区域的铺装作业。
该小区配套设施的施工正有序推进,通水、通电、暖气、燃气等专项工程正由各专业部门施工队伍稳步进行。剩余绿化施工部分,将根据气候条件适时开展,确保项目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近年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与完善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居住的舒适度、便利度和安全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回迁房和商品房同品质建设的理念落到实处,在户型搭配上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增加小区绿化率,配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健全完善周边医院、商业,以及地下管网、垃圾处置等设施,努力建设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该局还针对老旧小区存在的私搭乱建、基础设施破损、车辆进出无序等问题,打造“住用安全、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出行方便、环境整洁”的居民社区,让一批批老旧小区焕发“青春活力”。
2024年,全市12个县(市、区)的18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部开工,不仅改造了外露的“面子”,更做好了惠民的“里子”,提前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0部省定目标任务,群众居住环境改善驶入了“快车道”。在加快推进中,始终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力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品质。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提升,实现了向“净、亮、美”的蜕变。
一个个老旧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居民楼焕发新颜。孙膑庙工行小区和临师附小家属小区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令人称道的是,小区还加装了电梯,一些腿脚不便的高龄住户感慨,坐上电梯感受到了“一键直达”的幸福感。
同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我市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速两项经济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省榜首,堪称“一枝独秀”。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增加值增速两项经济指标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全市9个保交楼项目、共1940套房屋已全部提前完成交付,51个保交房项目已交付商品住房13115套,交付率达到98.2%,超额完成国省目标要求。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展望未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以更大的视野和手笔,持续推动城市更新的步伐继续向前大踏步迈进,一体谋划推进市区15分钟交通圈、15分钟就医圈、优质教育圈和五大商圈,积极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努力把临汾建成让临汾人自豪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