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崔莉琼
珠串香包、珠绣娃娃、刺绣编织品……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但在东郊街道宁丰社区巧艺工作室里,社区居民亲手制作的100多件各类节日义卖手工品早已摆放齐整。
“很多孩子没有亲眼见过奶奶辈用过的端午香包,也不知道节令风俗,所以每逢民俗节庆,我们就会召集社区会针线的居民,一起手工编织义卖品,既帮助困难居民,又让大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70岁的邹珍娣年青时是一名绣娘,入住宁丰社区后致力于公益,已在社区里带出10多名徒弟。
邹珍娣的工作室制作的香包、手环、拖鞋、蛋套等手工品被义卖出去,2016年至今已筹集1万多元爱心款捐至区慈善总会。善款主要用于志愿者送温暖和为独居老人服务。在这些巧妇们的带领下,学手艺的年青居民越来越多。
在东郊街道宁丰社区,学手艺、做善事,让大家很有成就感。这里也有着许多学传统技艺与寻找乡愁的渠道。在居委会办公楼二楼,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里面摆满了老照片、家谱、粮票、布票、算盘等老物件,这些都是原宁丰村村民拆迁时保存下来的东西,来自于社区居民捐赠。
宁丰社区所在的舟宿云庭小区是原宁丰村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小区。“村史陈列馆”内陈列的铁犁、蓑衣、斗笠、箩筐、耙、稻桶等,是居民们早年农耕生活的真实记录。馆内设有“记忆宁丰”“自强宁丰”“品质生活”和“宁丰荣誉”4个展示区。从南宋初年周宿渡的传说开始,到宁丰人自强自立发展农业,再到现在在舟宿云庭小区的品质生活,社区通过收集整理文物、发掘梳理文脉等方式,将乡村文化浓缩在陈列馆里。
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记忆。孩子们虽已远离祖辈们耕耘的农田,但在陈列室里可以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接受教育。如今,这个小小的陈列馆不仅是原宁丰村居民的精神家园,附近社区和外地民俗爱好者也专门赶来参观。
为让人们更了解宁丰的历史,宁丰社区还成立了一支“向日葵讲解队”,由社区居民们担任志愿讲解员。每月定期对党员和青少年进行主题教育,每年寒暑假开展的活动多达10多场次。社区居民还把老人们讲述的宁丰生活记录下来编成话剧,让居民自己出演。宁丰社区话剧社成立一年来,已经拥有20多名演员,多次开展原创作品的演出。由居民原创的话剧《太婆碗》就是用婆媳三代人的经历,讲述了发生在宁丰村里的孝道故事,获得了鄞州区职工风采大赛的金奖。
“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要使用好本地资源,形成接地气、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东郊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俞守华说,宁丰社区是东郊街道建设特色社区教育的一个典型,该街道目前正在打造一社区一基地特色教育范本。
与宁丰社区比邻的海悦社区居民把军旅文化教育演绎得细致入微。原来,该社区所在的福海花园和飞虹海悦两个小区的居民家庭,都有家人有过从军经历。此前,海悦社区开展过《忆峥嵘岁月,葆军人本色》等“五个一”主题系列的国防知识教育展。今年,为让社区下一代了解父辈的经历,社区军民共建成立了青少年海防科普教育基地。
记者在青少年海防科普教育基地看到,少年儿童可以穿上小小海军服体验军营生活,倾听退役军人讲述军队故事,观赏我军新式装备模型,并通过VR体验和3D建模打印等了解国防科技知识。
东郊街道仇毕社区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的老家,社区正在建设毕春芳艺术馆。这里将成为毕派越剧艺术教育基地,由鄞州区越剧团的演员对社区居民进行艺术指导,发掘、培养越剧苗子,同时有针对性地创排新剧目。
目前,东郊街道新成立的江丰和横石桥两个社区,也将于年底小区交付后设计规划符合社区特色的教育基地。俞守华说,东郊街道各社区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希望居民们能在怡情娱性、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成为一名快乐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