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50岁是健康分水岭,很多中老年朋友也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稍微干点重活或熬夜加班就会感到疲劳,并且随着年龄增长,疲劳越来越难以缓解。
易疲劳,死亡风险高两倍
上述研究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展,研究人员对两代人平均追踪了2.7年,并进行了“匹兹堡疲劳量表”调查。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项将身体易疲劳性作为早期死亡风险指标的研究。容易疲劳的人死亡风险高,反之也说明,不容易疲劳的人更长寿。
“该研究再次证实,疲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指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疲劳抑郁门诊专家刘占东称,疲劳早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有关疲劳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结果都表明疲劳与很多健康风险增加有关,包括死亡率上升、残疾风险升高及身体衰退风险增加。
过度疲劳往往是疾病前奏
“很多人认为疲劳不是病。”刘占东表示,在疲劳抑郁门诊中,多数患者起初都不把疲劳当回事儿,认为只要休息就会好转,直到疲劳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才来就诊。经常容易感到疲劳,可能预示着身体和认知功能下降,并可能合并结核病、甲状腺疾病、心肺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糖尿病、肿瘤、营养不良以及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临床中合并抑郁症的情况较为多见。如果患者疲劳持续十年以上,恢复起来可能会困难。
刘占东介绍,疲劳可分为脑疲劳和身体疲劳,其中脑疲劳患者占比较大。身体疲劳,即没有任何原因的全身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新发头痛、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体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等。脑疲劳的人除了躯体表现,还有明显的脑疲劳症状,如一用脑就头疼、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通常与压力、长时间用脑过度、睡眠不佳等情况相关。
长期过度疲劳且无法缓解,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降低,使人体多个器官面临疾病的威胁。过度疲劳的人常表现为:变得懒散乏力,懒得动、懒得睡、懒得吃;暴躁易怒;无法集中精力。大家除了通过匹兹堡疲劳量表等较客观地评估疲劳程度外,还可以通过对比日常活动后的表现进行粗略判断。例如,正常情况下,悠闲散步1小时后稍感疲劳,休息后即可恢复;而现在散步半小时就开始累,属于轻度疲劳,若同时伴有心悸、腿痛等症状,且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则疲劳程度较重。
好习惯有助抗疲劳
及时治疗原发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心情,科学康复。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