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旭光
今年春节前后,西宁市科协科普工作者陈来银连续参加24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次活动中他都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一会儿搬运、安装几十公斤重的科普展品,一会儿向观众讲解科普知识,一会儿又忙着发放科普资料,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但谁曾想,这个看似生龙活虎的“科普达人”却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他随身携带的药盒里装着五六种药,如果没有这些药片,他就无法坚持完成科普工作。
1995年,陈来银分配到西宁市科协工作,成为了职业科普人。在干了几年办公室和学会工作后,他调到西宁市科协科普队工作,开启了他的下乡模式。
2008年,西宁市科协为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准备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上孙家寨村的汇园果蔬园打造一栋高标准的冬暖式温室大棚。这项任务落到陈来银身上。
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他组织省农机推广站、省农科院和山东潍坊蔬菜研究所的专家,依据西宁市气象数据对大棚墙体的厚度、高度、荷载等进行了多次实验,建成了一栋占地0.24公顷的滚筒式高保温温棚,这栋温棚被称为“青藏高原第一棚”。他又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在设施种植业上进行冬菜夏种、南菜北种、洋菜中种、野菜家种等种植模式创新,当年冬天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作物长势喜人,蔬菜瓜果应季上市。当时,时任青海省委副书记骆惠宁带领参加全省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的人员开了现场观摩会,并对基地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项工作的开展助力解决西宁冬季吃菜难的问题,并在全省做了很好的科普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冬暖式温室大棚的打造只是陈来银开展科普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陈来银经常出入西宁地区的科研院所,邀请动员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省农技推广站等单位100余名专家学者投身到西宁科普事业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西宁市科普讲师团。他发挥讲师团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广泛开展科普讲座和技术服务,为西宁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西宁市科协接到中国科协配发的新型科普大篷车,这种大篷车展教功能极强,成为陈来银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他经常与省科技馆等单位联手开展科普大篷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寺庙等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科普大餐。他平均每年在西宁市开展科普活动40多次,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指导20余期,服务1500余人次。
2019年3月1日,在结束了一场“三下乡”活动回到家后,他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给他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医生建议他今后不要去高海拔低气温的环境下工作,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因为除了心脏病,他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但他毅然活跃在科普一线。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只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常备药品在身边,就可以控制住疾病,正常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近几年,他还与青海大学医学院、西宁市水务局等单位合作,共同编辑了《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蔬菜高产栽培技术》《水-生命之源》《牛羊育肥》等科普读本,作为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向基层发放。
“科普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做科普时间长了之后,我更感觉到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很多科学问题,公众不了解,但很渴望了解。用灵活有趣的科普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的目标。” 陈来银告诉记者,他对于科普工作的情怀早已超越了喜爱。今后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开展科普工作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以身为犁,不断耕耘科普;疾病缠身,仍然砥砺前行。20多年来,陈来银扎根基层,在科学普及的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价值,用病弱的身躯谱写出一曲奋斗赞歌。他也因此获得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