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德政
路遇车祸倒地老人,许多人都是避之不及、唯恐惹祸上身,他却反其道行之,第一时间快步上前,仔细检查伤者情况后,拿出随身携带的急救箱进行救治,与死神赛跑、为生命续航。两年的时间里,他那天使般的身影8次出现在车祸或需要救助的现场,及时救助群众10人。
他就是临汾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讲师、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侯马北供电段工作人员王如荣,一位守护在平阳大地上的“生命急救侠”。
练就“第二技能” 守护“救在身边”
今年38岁的王如荣是河南封丘人,却与三晋大地结下不解之缘。2005年,19岁的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英勇的消防战士,先后在晋中市消防支队、尧都区消防大队平阳街消防中队、曲沃县消防大队、襄汾县消防大队工作,始终奋战在消防救援一线,参加过“5·12”汶川地震及临汾多个县市的重大灾害事故救援,完成各类消防救援任务4000余次、抢救被困人员600余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荣获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在一次车祸救援中,我和队友成功救出一位男子,但他受伤部位血流不止,我们因为不具备专业的包扎止血技能,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无助地祈祷救护车早点过来。”王如荣回忆,那次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他,伤者痛苦的哀嚎令他心如刀绞,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令他窒息。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的亲朋好友该多么痛苦,决不能让这种事再度重演!”痛定思痛后,王如荣利用空闲时间千方百计地学急救,多次参加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的急救员培训,很快掌握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心肺复苏等应急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于2013年通过考试后取得“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证”。
在应急急救这个“第二技能”上线后,每次抢险救援时,王如荣总会带上急救包,里面装满了医用纱布片、医用止血绷带、医用冰袋、退热贴、口对口人工呼吸膜等急救用品。“掌握急救技能是一堂生命必修课,专业化的医护力量很难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消防救援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危险和紧急情况,有了急救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为更多人提供及时的救助。”王如荣表示,自从掌握了急救技能后,每次面对被救后的受伤群众时,他都会第一时间为伤者提供救助。
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在执行消防救援任务时,王如荣不畏艰险,一次次冲锋在前,将被困群众救出险地后,他来不及休息片刻,又拿出急救箱,争分夺秒地对伤者进行救助,最大限度地稳定伤情、减轻痛苦。在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他用专业的急救技能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多一个人学会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就能多救一条人命。王如荣不仅整天琢磨着提高自身的急救本领,而且还在不断钻研如何提升培训授课水平。在临汾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他深入学习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课程,成为临汾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讲师和救护培训讲师。
“溺水人员昏迷了,怎么施救?”“受伤流血处理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王如荣经常见缝插针地给队友们传授急救知识技能,后来又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急救课,帮助更多的消防员懂急救、会急救,筑起了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
勇当“急救先锋” 传递“生命火种”
2022年4月,王如荣从消防救援队转岗,在侯马北供电段开始新的工作。从“火焰蓝”到“铁路蓝”,他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但“救人于危难,护群众平安”的初心却未曾改变,他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2023年4月13日18时20分,王如荣下班后驾车经过襄汾县永固乡东吉村,看见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一名男子仰躺在摩托车上,头部伤口血流不止。见此情景,王如荣二话不说,迅速披上中国红十字会马甲,提起车上的急救包和急救辅料,冲到男子跟前,向围观群众亮明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急救讲师的身份后,火速组织大家将伤者抬到平坦的地面上,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经过初步观察判断,他发现男子创伤面积很大,并且出现了意识模糊,如不及时进行止血很可能会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然而,事发地位于农村道路上,救护车赶过来需要1小时左右。
冒险救人的话就得承担风险,万一男子没救回来必然会有麻烦。如果干等救护车,又担心男子坚持不了那么久。“时间就是生命,顾不得那么多了,救人要紧。”王如荣打定主意后,迅速用弹力绷带和三角巾熟练地对男子受伤的头部进行压迫止血包扎,清理了他口中的异物确保呼吸道畅通,之后从热心群众那里取来了毛毯盖在他身上,防止其身体失温。“你别害怕,我给你包扎了伤口,一切会好起来的。”在等待救护车期间,王如荣一直同男子说话,安抚他的情绪,同时让他头脑保持清醒,避免陷入昏迷。最终,男子被救护车送至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事后,男子家属专程赶到侯马北供电段,为王如荣送上了写有“落难之时伸援手 救命之恩永难忘”的锦旗,感谢他的救人义举。
转岗后的两年时间里,王如荣先后在襄汾县东吉村、曲沃县大作路、襄汾县北大街、侯马市侯张街、吉县县城、运城市盐湖区火车站广场等9地救助车祸受伤群众、意外受伤群众、呛奶婴儿共10人,在危难之际撑起了守护生命的“急救伞”。
摆起“急救地摊” 传授“救命本领”
“如果碰见老年人倒地,施救者不要随意搬动,确保不会造成二次伤害。急救时首先要判断他的年龄,然后观察老人的表情和神态查看有无意识,判断跌倒后是否发生了骨折……”在临汾、侯马、襄汾、汾西等地的广场、公园、火车站附近,时常能看见一个“急救地摊”,那里总有王如荣向过往群众免费讲解急救知识、传授救命技能的身影。
早在当消防员时,王如荣就想把自己的一身急救本领传递给更多的人,提高大家自救互助能力,随后萌生了摆“急救地摊”的想法。转岗工作后,他时间多了,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件事,于是每次以讲师身份完成临汾市红十字会在各县(市、区)组织的急救培训授课后,总会利用休息时间去当地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急救地摊”。
“受组织能力等因素之约,我发现许多急救培训基本上是面向机关、单位、学校或企业等团体,于是我就想通过摆地摊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也能学习到急救技能。”王如荣介绍,“我国《民法典》中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我希望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打消群众的救人顾虑,让他们学会救人、敢于救人。”许多人担心救人会被讹,王如荣建议大家在施救过程中,可以进行录像,并喊周围人一起帮忙,这样就有了证据和证人,能够在救人的同时有效保护自己。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是王如荣的口头禅,他摆“急救地摊”的时候,总会观察哪些人特别投入、特别热心,之后建立微信联系,随时随地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救人本领”。“每次摆摊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有人学,我就仔细教。多一个人学,就多一份希望。”王如荣表示,通过手把手教群众急救技能,很多人掌握了急救本领,更消除了救人顾虑,愿意去伸手救人。
“王老师,我今天在高铁站用您教的技能救活了一个人,真的好开心。”“我今天救了一个老人,这是救治过程的视频,您给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下次我要做得更好。”“师父,看看这张照片,这是我今天给一个伤者做得环形包扎。”……在王如荣的微信上,经常有他的“徒弟”和“学生”分享救人后的喜悦之情,这时候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如今,王如荣在平阳大地播撒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种子正在平阳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今后我还会坚持下去,把急救的种子散播到千家万户,让‘救命技能’去挽救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