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和创新扶贫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 通讯员 冯永禄 张步军

  日前,在永和县阁底乡,一个特殊的党组织正在召开会议。特殊,是因为这是一个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而成立的功能性党组织。这个特殊的党组织全称为“永和县阁底乡苹果产业联合党委”,是今年4月经过永和县委组织部正式批复而成立的,目的是将永和县阁底乡8个有苹果产业的村党支部整合起来,依托当地的龙头企业,对果树进行统一管护、统一服务、统一销售,搭建起群众脱贫致富的桥梁。

  让党委聚力、支部助力、产业发力,把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中,正是永和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扶贫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产业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永和是个穷县。有多穷?国家级贫困县,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省界边区,贫困发生率37.91%。层层叠叠的沟、峁、梁,割碎了本来就不大的国土面积,也阻隔了这片黄土高原与外界的联系。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脱贫时间紧成了永和最大的县情,脱贫攻坚也成为统领永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最大的政治任务。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抓什么,怎么抓,从哪儿下手?

  抓党建促脱贫。永和县委书记加天山是这样说的:“村村有产业带动、业业有党组织引领、户户有党员结对帮扶。”产业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永和县苹果产业联合党委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

  永和县阁底乡盛产苹果,全乡有果农1095户,种植面积4700多亩,其中,446户贫困户种植的面积就有2600多亩,如果管理得当、销售渠道畅通,盛果期每亩苹果树年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可以说,解决了苹果产业发展的难题,就解决了当地脱贫的大问题。

  要想种好苹果,就得靠苹果大王。苹果大王是谁?他就是永和县远近闻名的创业明星李永红。李永红是永和县桑壁镇堡则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1998年,他应征入伍,4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2004年,他认准了发展苹果产业,下定决心承包经营苹果园,他一边看市场,一边潜心钻研果树管理技术。2009年,李永红把自己的土特产卖到了四川,不光自己家的核桃、苹果卖完了,还在隰县、大宁、吉县、乡宁等地收购其他农户的苹果,仅这一年,李永红就赚了60多万元,由此,他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联合党委,让苹果映红致富之路

  李永红赚钱了,可他没有忘记乡亲。几年的打拼,使李永红明白了一个道理:商海茫茫,只有以企业和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把乡亲们连接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14年5月,李永红成立了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开设了分公司,设有电子商务中心和商品展示中心,申请了“大美乾坤”商标,为永和苹果打出了品牌,2016年华龙果业被评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今年4月,永和县成立了苹果产业联合党委,联合党委隶属于阁底乡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李永红被任命为产业联合党委副书记,产业联合党委为企业发展、为服务百姓搭建了平台。

  在产业联合党委的带领下,李永红负责的华龙果业与8个村签了订单,以保护价收购苹果,统一管护、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更重要的是,联合党委还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培养贫困户”的方式,打造了一批管护苹果树的土专家。除了有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之外,华龙果业专门为8个村分别派驻一名苹果管护技术员常年驻村,对各村果树进行技术指导,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阁底乡副乡长、联合党委副书记郭海林说:“这就可以把先进技术真正留在田间地头,真正使苹果产业成为果农脱贫增收的‘黄金’产业。”

  苹果产业联合党委还委托第三方公司对未挂果的4700亩苹果树进行标准化管护,通过科技管护,确保两年的时间使全乡苹果树进入初果期,优质苹果率达到90%以上。目前,李永红正在永和县芝河镇红花沟村,建一个占地24亩的以存储、销售为一体的万吨果品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5400万元,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交易市场一期工程1000吨果品保鲜贮藏库已投入使用,投资583万元的二期果品营销中心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永和县干鲜果储存难、销售难问题,带动全县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正如永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淑明所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关键靠产业支撑。成立苹果产业联合党委,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和企业的带动优势,让苹果产业映红百姓致富路。

  立规矩促合作,帮助百姓挖穷根

  党建的威力不只发挥在产业链上,还有合作社。在永和县坡头乡索驼村,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党旗红”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不仅办起了“生态养殖农场”,而且年产值还达到600多万元,许多贫困村都到这里来取经。

  可是,谁能想到,几年前索驼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

  索驼村虽不算小,共有275户702人,其中贫困户49户115人,但自然条件恶劣,3个自然村全部是靠天吃饭。2016年12月,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李之炜被选派到索驼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真正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他每天挨家挨户走访,多次组织召开“两委”班子会,半个月后,李之炜明白,目之所及的贫困还远不是贫困的全部。

  怎么办?还得靠党建。

  李之炜先把规矩立起来,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严肃纪律、整顿作风;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发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同时,组建了3支党员服务队,有为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的扶贫帮困队;有开展法律知识宣传,进行法律援助和民事调解、提供卫生保健、水电暖维修的便民服务队;有开展义务治安巡逻、卫生整治、环境保护的治安联防队。逐渐地,索驼村的老百姓对党员赞不绝口。

  在村“两委”换届中,李之炜鼓励村里的“能人”参加竞选,将不发挥作用的“老人手”劝离了队伍。选举中,多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了,村民踊跃领取选票,参与率达到了历年最高。

  2017年10月,由省委组织部扶持,索驼村成立了首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党旗红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新建厂房场地3000多平方米,购置了玉米秸秆一体收割机、牧草粉碎机、打包机、农用车等完整的农业机械设备。索驼村还注册成立了“生态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牛400余头,羊500余只,现在已经是全市沿黄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企业。

  李之炜说,脱贫攻坚,就像在干涸的土地上播撒种子,一点点的绿色都是对春天的回应。

  一名党员一面旗,鲜红旗帜高扬脱贫攻坚主战场上

  “舌一哈”是一句永和话,普通话的意思是“尝一下”。在永和县城,有一家食品公司就叫“舌一哈”。

  “舌一哈”的老总叫刘海宏,是永和的“野菜大王”,但是,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称号”,他更看重自己是名共产党员。之前,他开了15年的饭店,在经营饭店的过程中,凭借灵活的经营头脑,发现了加工、销售野菜的商机。2010年,他开始小规模经营野菜生意,2016年开始扩大经营。他的公司主要采摘、收购、加工、销售槐花系列产品,干南瓜、干豆角、苦菜、苜蓿、茵陈、杂麻花、金针、榆钱、蒲公英、辣椒酱等山野特产。别小看这个“舌一哈”,它带动周边许多贫困户走出了贫困。

  “舌一哈”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公司研发生产的“干圪稂”“泡泡”、纯手工月饼等食品,每天都有订单,这些永和土特产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而且还通过网络销售到了许多“好这口”的外地人手中;每年三、四月份,刘海宏组织贫困户采摘加工茵陈、蒲公英,五、六月份采摘加工槐花系列产品,七、八、九月份采摘加工杂麻花。这些采摘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需要对贫困户进行采摘技能培训,贫困户在一季一季的采摘中,富了腰包,学了技术。比如,在槐花采摘季,“舌一哈”每天采摘用工100余人,加工需要用工30人到40人,每年可为每个贫困人员带来5000元到6000元的劳务收入。今年,南庄乡红崖渠村贫困户刘清平夫妇,仅依靠采摘收购槐花,就收入2万余元。南庄乡、打石腰乡、交口乡等地十余户贫困户,靠采摘加工杂麻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人也都收入了2000元到3000元。目前,刘海宏的“舌一哈”年储存销售槐花1000吨,茵陈、蒲公英各20吨,预计今年销售额达400余万元,每年带动数百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在永和,像李之炜、李永红、刘海宏这样的党员有很多,“养驴大户”樊海峰、“红枣销售大户”辛青平、“电商能人”白宝红、“返乡创业人才”靳东平等,一名党员一面旗,一面面党的鲜红旗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扬。

  产业联合党委是致富引擎,讲习所是致富灯塔,公司合作社是致富熔炉,党员是星星之火……在永和县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第一线;从合作社到产业链,从讲习所到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建时时处处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有点、有线、有面,多层次、全覆盖,永和在不断地创新扶贫模式,把党建融入每一个脱贫攻坚的细节角落中,“村村有产业带动、业业有党组织引领、户户有党员结对帮扶”的新时代“永和路径”越走越阔、越走越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文体
   第05版:农村周刊
   第06版:农村周刊
   第07版:法治周刊
   第08版:法治周刊
启动首批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
助人为乐让爱传递
发挥榜样作用 引领文明新风
图片新闻
襄汾公路段积极“备战”保障道路安全
永和创新扶贫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