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高发癌种更有意义
“肿瘤筛查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早发现肿瘤、尽早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西系主任、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石汉平说。据悉,肿瘤临床期早期的平均治愈率在80%以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专家、主任医师张晓东张晓东对此表示赞同。不久前,张晓东接触过一个43岁男性患者,疑似早期肺癌,有吸烟史。“在他做完肿瘤筛查并确诊后,我们立即启动专家会诊流程,然后决定进一步治疗。幸好主动筛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对肿瘤的治疗方法都比较熟悉,常用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筛查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各项血液检查、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以及妇科体检中的巴氏涂片、乳腺钼钯摄片等都是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张晓东说,不同的癌种对应着不同的筛查项目。比如胃癌就做胃镜,肠癌就做肠镜。
“需要明确的是,肿瘤筛查并非人人都需要做。”张晓东说,肿瘤筛查分为自然人群的筛查和高危人群的筛查。早筛的自然人群应集中在发病率高的年龄段人群,一般是指50岁以后。而高危人群是指有肿瘤家族史、之前得过肿瘤或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有家族史的人群尤其要重视肿瘤筛查,特别是家族中有人在50岁以前患有肿瘤、一人以上患有肿瘤或遗传性疾病的,如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石汉平说。
专家建议,挑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肿瘤进行早筛。“并不是所有肿瘤都要筛查。少见癌、恶性度太高或太低的肿瘤,筛查意义不大。通常,患者只要筛查发病率排名前10位的癌种就行,如肺癌、乳腺癌、食管/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妇科肿瘤、膀胱癌、胰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张晓东说。
也有患者反映,眼花缭乱的肿瘤筛查项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肿瘤筛查过程中出现漏诊、误诊、夸大或无病生癌的情况。
对此,石汉平建议,在肿瘤筛查之前,可以和医生沟通,了解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癌发的高危因素等,让医生推介具有针对性的筛查项目,避免误诊或漏诊。
靠谱的筛查国内就能做
据报道,近年来,湖南省公安部门查处了多起利用海外就医虚构病情实施诈骗案件,其中有机构和中介公司联合哄骗老年人去国外体检,查出假肿瘤,给予假治疗,骗取老年人钱财。
对此,张晓东十分无奈。“肿瘤筛查本身没什么高大上的,国内完全可以做。遇到做基因检测筛查肿瘤,或者通过一滴血、一口痰就知道肿瘤的筛查项目,要保持警惕。”
专家建议要找专业机构和专业医生,去正规医院做肿瘤体检。比如做结肠癌的筛查。如果癌筛后看到息肉就会出现一系列需要医生判断的问题:息肉有多高风险?是否需要切除?什么时候干预?是否有遗传倾向?跟患者有血亲关系的人是否也要做筛查?再比如,体检发现肺部结节,这个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应该现在干预还是先观察?以后干预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专业的问题,需要查体医生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