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岁过大年

  □ 乔忠延

  题目若是不能成为文章的灵魂,至少应该是眼睛。我理解这里的眼睛并不寻常,应该是画龙点睛的那个睛。眼睛一点,巨龙腾飞,冲天而上。依照这种见识,找到守岁过大年这个题目,便有了伏案敲击本文的兴致。

  守岁过大年,还真有两只亮晶晶的眼睛:岁和年。

  小时候最为盼望的好事莫大于过年。在那物质贫乏的时代,吃顿饱饭是很大的向往。过年能吃饱饭,还能吃到久违的肉。平常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过年即使家里再穷,也要添身新衣服。穿着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衣服,往门口一站,照在身上的阳光都比过去鲜亮了好多。因此,一入腊月便扳着指头划算,离大年还有几天。别看大人们扫屋宅,糊炉子,磨豆腐,赶大集,办年货,忙得晚上常抱怨,这腊月的白天还是短,恨不得让月亮来接太阳的班。可我们一帮孩童却觉得时光太慢,慢得像个三寸金莲上摇摇晃晃的老奶奶,远远望见了人影,好半天就是走不到跟前。

  不过,年真到了面前却有点胆怯,胆怯除夕守岁。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守岁实在是一件难事。后来回想,若是那会儿读过李白的诗,肯定会发牢骚:守岁难,难于上青天。是这样,除夕这晚爸爸、妈妈包饺子、炒碟子,香味缭绕一屋子。我在这香味里兴奋得唱歌不成调,蹦跳不成舞,却没有一刻消停。只是那美味一下肚子,家人们还在说说笑笑,我上眼皮和下眼皮紧着往一起皱巴,困得实在想睡,可又不敢睡,硬撑着守岁过大年。

  为何不敢睡?因为爸爸早就讲过大年的故事。年是一个怪兽,每到除夕就会蹿进村子吃人。若是哪家的孩子没有守岁,早早瞌睡了,那准是怪兽瞅准的饱食对象。如此可怕,哪敢轻易合眼。因而,即便守岁难,难于上青天,还必须迎难而上,硬抬头皮,强睁双眼。长大些,晓事了,才明白哪有什么怪兽呀,那是大人吓唬小孩,逼着他们和自己一同欢欢乐乐,拉话忆旧岁,憧憬新一年。长大了,明理了,才清楚,年不是怪兽,是时光。时光让人呱呱落地,蹒跚学步,朝气蓬勃,稳重老练,满腹经纶,继而,步履蹒跚,夕阳西下,最后入土为安,化身尘泥,报答奉献给自己一辈子食物的田地。时光助人,时光也吃人。又一个大年来临时,合家团聚的餐桌上不见了一位长辈老人。他或她,没有过了这个大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年吃人。年,无形无影亦无踪,却能主宰人生,岂不奇怪?将之幻化为怪兽完全符合情理。

  俱往矣,随着阅历的增多,学识的积累,才悟得守岁过大年的真谛。追根溯源,岁与年中寄寓着先祖向往未来、播美未来的初心。岁与年如今可以比肩相称,早先却绝对不能,岁的辈分要比年大得多。《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成岁”,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新开端,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新起点。这里的“帝”是帝尧,他“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最早识别出日月轮回的规律,最早“成岁”。几近两千年后,“岁”才演变作年。

  年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首次露面,专家认为,形体结构是一个人背着丰收的粟谷。象形文字的优越在于不仅表达意思,还携带着历史的跫音。仔细聆听,悠扬舒缓的歌声已在耳际缭绕:“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意是,要让民众吃饱饭,不必再费心思。你可以什么都不知道,只要顺从帝尧制定的法则即可。

  这是《康衢谣》。“顺帝之则”,顺帝何则?就是《尚书·尧典》所载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成岁”。“成岁”日、月才被划为更大的轮回,先是称岁,继而演变为年。是的,当今说话、办事、著书,谁能离开年、月、日?谁也离不开。月与日,从古至今高高悬挂在苍穹,无疑是自然天象。可是,年呢,绝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类最早对天象日月的认知。知道了由岁脱颖而出的年,就开始打开了上天的第一个密码,先民开始在岁月更替中过日子。从此年与岁胶合在一起,难舍难分。你看,计算年龄,过一年为增一岁,也说岁数。再打开节气这第二个密码,按照时令耕种,丰衣足食这个词语便走进了千家万户。因而,才会有康衢中先民欢乐的歌唱。

  这便是岁与年的来历,这便是守岁过大年的本真意义。我们坚守先祖观测探究,揭示日月轮回而“成岁”的初心,就是守岁。守岁,坚守的是敬天法祖的传统,是勇于探求创新的精神。切莫小觑了这悠久的传统,这拙朴的发现,这是洞穿数千载深邃迷茫才抵达的光明境地。

  从考古发现得知,距今12000年左右,浙江上山遗址已有先民种水稻的遗存;距今8000年前后,河北磁山遗址已有先民种粟谷的遗存。但是,到了帝尧时期,距今大约4300年时,先民依靠种植还是无法填饱肚子,不得不继续狩猎取食。然而,狩猎要四处奔波,若是遭遇猛兽还有生命危险。那时,先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依靠种地吃饱肚子。屡屡令先民失望的是,要么有种无收,要么广种薄收。其原因在于,把握不住气温的冷暖变化。

  那时候没有历法,没有节气,只有日出日落,到底该什么时候往土地里撒种,谁也把握不准。气温转暖了,河流涨水了,先民挥动耒耜播下种子。可惜种子刚发芽出土,气温骤降,夜里下霜,嫩芽全被冻死了。有种无收,还白白扔掉珍贵的种子。那就迟一点播种,等天气热起来再下种。禾苗长得不错,开花结籽,眼看就能收回丰硕的吃食。突然寒风刮来,气温跳水,霜冻禾穗,籽实干瘪,只能广种薄收。

  改变无数先民命运的是帝尧,他选拔人员,组成团队,亲自带领羲氏与和氏观测天象,不仅准确地判断“成岁”,而且确定了最早的节气。节气则成为古往今来农民耕种的指南。何时耕田?农谚说,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何时种小麦?农谚说,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先前曾有人将《尚书》视作伪书,如今的山西陶寺遗址,不只实证了尧都的真实所在,还用世界最早测定节气的观象台遗存,实证了《尚书》记载的真实可信。

  节气的产生,不仅让先民丰衣足食,还让“岁”变成了丰收“年”。晋代皇甫谧曾经在《高士传》中,写到帝尧时期丰收后欢庆的场景。先民在打谷场上做击壤游戏,地上竖一块木板,手上拿一块木板,用手上的木板投掷击打地上的木板,边投掷,边吟唱《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多么悠闲自得,多么舒心快乐!过大年,就在先民庆祝丰收的欢乐场景中悄然滋生。一代又一代,尧舜传人就如此坚守和光大创新传统,丰收的大年才能够循环往复,无穷尽,永富足。

  守岁过大年,内涵丰富!

  守岁过大年,其乐无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文学副刊
守岁过大年
买粮往事
故土新颜
汾河岸畔
我的聋哑朋友
水 手
最喜一树春意浓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