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资料表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5023米、总面积为26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其主体地带山系纵横,水能蓄积量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44%,生物物种极为丰富,被誉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不过,在科学家的眼中,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仍是未解之谜。
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末期及白垩纪最早期,可可西里还是一片汪洋。
几千万年前地壳隆起,这里同整个青藏高原一样,经历了从海洋变成陆地最后变成高原的过程。
因为严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可可西里历来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程度低、相关资料非常缺乏的地区。但是,这一地区有板块碰撞缝合线、晚新生代以来自然环境演变急遽、生物区系成分迁移融合复杂,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生物地理群落,区内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在全球居特殊的席位,现代自然环境的特征与分异也不同于其他区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秘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方的高地”。这是一个比可可西里更早为外界所了解的名字。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可可西里确定地理范畴之前,学界往往以羌塘代替可可西里。
从17世纪末到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人在青藏地区的探险一直持续了一个半世纪,期间至少有8支探险队进入过可可西里地区。
作为19 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最后一片处女地,羌塘直到20 世纪才开始真正进入世界的视线。
从普热瓦尔斯基到斯文赫定,从杜特雷伊到罗林斯,这些包括宗教、地理学、动植物学领域的探险家和学者的足迹覆盖了羌塘的各个部分,“发现”并命名了许多山峰、湖泊、河流。
自从100多年前西方学者在青藏高原首开现代科学考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有几代科学家踏上这块土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
近20年来,处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更是成为我国科学家科研的聚焦点。
1973~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南侧进入该区获得了第一手的综合调查资料。
1987~1988年,曾有以地质学家为主的科考队在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的东段考察期间,从西侧进入该区发现了世界上的寒旱核心。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1990年之前,没有一支科学考察队到达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带,穿越这个“人类生命的禁区”。
2006年,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原生命科学现场实验研究基地——青海大学可可西里高原医学研究基地在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不冻泉自然保护站正式建成。这个基地目前主要开展高原人体医学、高原动物医学、高原植物医学等三大类高原医学基础科学研究。
2006年为了提升青藏高原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水平,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可可西里管理局在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合作建成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科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