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生活·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一桌丰盛的佳肴,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掌握食材溯源的信息;一个繁忙的路口,信号灯可以实时调节等候时间,合理疏导人车流量;一所大型医院,通过远程诊疗,让千里之外的病人免去奔波之苦……

  这些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之下带来的全新应用场景。

  土地会“说话”,盐碱地也能产高品质大米 

  “气温13℃、相对湿度64%、日照13小时、土壤pH值7.8……”在青岛一片盐碱地的地头立一根杆,杆上集成了一座搭载通信模块的现代化“小型气象站”,地表和地下部署着各种传感器,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等信息。通过窄带物联网技术即时传送至大数据中心,再经过人工智能和专家诊断,就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用药、土壤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动测产,让盐碱地上也能生长出高品质的大米。

  这是华为公司在青岛建立的农业物联网全球联合创新中心的“耕作”场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信息传感设备,采集物体或过程信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的网络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俗地讲,物联网能通过传感器实现物体的数字化,让万物“开口说话”。

  从田间到餐桌,食材要经过预加工、检疫检验、仓储运输、烹饪加工等环节。要让整个流程可追溯,同样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比如,当肉类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物联网不仅能够对车辆实时定位,掌握食材的所在位置,还可以对食材状态进行监控,确保其在运输中能被妥善管理,并通过在线调度来优化配送,整个食品链条的上下游信息还可被随时记录和调取。

  信号灯会“思考”,智慧交通提升通行效率

  今年6月,深圳交警开始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的9个路口采用智能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由过去的“车看灯”,变为现在的“灯看车”,平均车速提升了15%,为每个上班族节约了10分钟。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科技处处长李强介绍说:“过去我们让一个工程师管30个路口,车辆越来越多,而人的脑力终归是有限的。现在通过机器的实时监控,云端的调整配置,在科技‘治堵’方面确实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

  如今,深圳市“城市交通大脑”已经落地。人工智能自动检测违法通行行为的准确率达到95%;道路动态监控体系通过视频云全面感知全城交通流量,每月采集过车数据约7亿条;来自交通现场的数据经由大数据处理,可实现秒级响应,日处理图片达1000万张,违章图片识别效率提升10倍……智能、高清、即时的“城市交通大脑”正让深圳交通变得“耳聪目明”。

  医院在身边,智慧医疗让看病更加轻松快捷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远程医疗与医疗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正在运转。有了它,这家医院不仅能与各省同级平台的业务实现互联互通,还能覆盖河南全省500余家医院,为它们提供远程综合会诊、影像/心电专科诊断、医疗急救、重症监护等医疗服务。过去河南信阳的危重病人往返郑大一附院看病,路上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如今只需几十分钟。

  郑大一附院采用的是医疗云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一个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可与19个地市实现区域间数据互通。一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专网,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会诊效率,还能为基层医疗单位提供远程医疗教育,既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也免去患者的奔波之苦。

  “专家是宝贵的资源,在医疗领域这一点尤为突出。”华为公司云企业智能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说,得益于“智能+医疗”的发展,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将得到改善。

  未来,得益于“智能+医疗”的发展,看病有望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基因预测可发现健康人的基因缺陷,尽早提示健康风险,有助于防病于未然;智能诊疗通过医疗大数据建立病症模型,帮助医生迅速诊断病情,防止误诊;可口服的纳米级智能手术机器人,将自由进出人体,针对非正常细胞进行精准无创手术;人工智能家庭医生作为补充,将负责解决常见病的治疗和慢性病的护理。

  谷业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关注
   第04版:环球概览
   第05版:生态·地理
   第06版:农牧科技
   第07版:生命·健康
   第08版:生活·消费
“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明年我省调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超级高铁要来了
远视、近视 一体眼镜
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
广告
青海科技报生活·消费08“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2018-12-05 2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