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土改良、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干旱荒坡生态恢复研究、荒漠化治理、水资源管理……从事科研工作30年来,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润杰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我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
改良盐渍土30万亩
1988年夏天,李润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便参与到《格尔木西灌溉区暗管排水及盐渍冲洗试验》项目的实施中,从“象牙塔”直接跨入科研一线,他既欣喜又好奇,但接下来的一件小事让他明白了科研工作可不像在学校里做作业那么简单。
当时,课题组采集的土壤样品要在格尔木河西农场做实验,项目组的周师傅让李润杰做一个土壤中盐分动态变化的化学实验,李润杰上大学学的就是化学专业,认为这个简直就是小儿科,于是他照搬公式,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但他做的化学实验却是错误的,被周师傅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原来是他粗心大意,用错了化学公式。
这件事对李润杰触动很大,科研工作是最为严谨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牢记这次教训,今后再也没有出现因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
在格尔木开展盐渍土改良课题,条件非常艰苦。为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李润杰与同事们白天顶着蚊虫叮咬和烈日的灼烤实地考察,晚上进行样品化验分析直至凌晨,第二天一早又到野外试验。如此夜以继日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他们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工。他们采用暗管排水等技术,降低了地下水水位,又施以绿肥,增加土壤养分,河西农场2000亩盐渍土地从颗粒无收当年实现小麦亩产800斤。该项目的实施为柴达木地区盐渍土改良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初战告捷让李润杰信心大增,他的干劲更足了。他们又把目标瞄准湟水流域的盐渍土治理上。
1990年春,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时,为实施《湟水流域次生盐渍土治理》研究项目,李润杰已和项目组的人员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开始了试验工作,通过四年艰苦工作,他们摸清了湟水流域盐渍土的分布和类型,提出了治理方案和技术措施,其成果在湟水流域的西宁市和海东的6个县、海西州乌兰县的盐渍土改良中广泛应用和推广,受益面积达30万亩,该项目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创下在柴达木盆地苗木成活率95%的纪录
在盐渍土的治理上取得成功后,李润杰工作重点又转向了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方面。
他先后实施《柴达木盆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示范》《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示范》《植物节水体系研究》《新能源提水灌溉技术》《光伏提水草原灌溉技术研究》等研究课题,其中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是全国公开招标项目,各科研单位竞标激烈。当时,我省科研单位已转制为企业,争取任务、增加创收事关科研单位的发展,所里把投标的任务交给了李润杰。他立即组织了精干的项目组,经过7天7夜的奋战完成了投标书的编制,并在科技部组织的开标会上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中标《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示范》课题。
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十分紧张,为完成3000余亩防风固沙林试验区的建设任务,李润杰带领课题组全体人员,冒着荒漠的寒风,白天在试验区内进行放线、种植,晚上又带领大家浇水,有时忙得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当地的农民都误认为他们是民工,说他们是挣钱不要命。经过20多个昼夜的工作,他们及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试验区的种植任务。由于技术路线正确、时间抓的紧、定根水浇灌及时,他们创下了在柴达木盆地苗木成活率95%的纪录,现在该试验区已林草茂密,危害农田的流动沙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完成课题规定的10000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区的建设任务,他带领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在茫茫戈壁滩上,搭起帐篷开展有关的试验工作。两年多时间里,他白天在10公里长的战线上,顶狂风、冒酷暑铺设管道、种植苗木。每当遇到沙尘暴,宿营的帐篷都被掀了起来,让人寝食难安。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植被恢复的试验示范工作。现在示范区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柴达木盆地防沙治沙工作的先进典范。研究成果在三江源和青藏铁路防沙治沙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近些年,李润杰通过科研项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100万亩,极大地提高了我省部分农村牧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最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的管理工作。取得的《青海省生态用水态势及可持续评价研究》《柴达木盆地主要生态系统生态耗水规律研究》《盐湖矿区生态保护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研究成果,为我省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依据。
打造科研平台“借梯上楼”
科研平台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李润杰带领团队积极打造科研平台,建立了“流域水循环与生态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建了香日德荒漠-绿洲生态实验站;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日德荒漠化监测实验站。
近期,李润杰又申请了青海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李润杰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依托这些研发平台,他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美国得克萨斯农业工程大学、日本东海大学、瑞士水资源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和科研人员研究水平的提高。
今年,李润杰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河长制管理平台”,获得了计算机软件登记证书。该平台整合现有各种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监控视频,研发了河长制APP,将日常巡河、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管理统计分析等纳入信息化、平台化管理,及时发布河湖管理保护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开启了“大数据+河长制”河湖生态管理新模式。目前。该平台已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市县水利部门试运用。
30年来,李润杰先后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省级科研成果1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合编著作4部,编写规划、可行性研究等技术报告50余项;先后获国务院特贴专家、“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星火科技先进个人、水利部“5151”人才、青海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