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是本质问题
党的十九大之后,让农业生产经营者最高兴的一件事,“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意味着,农用地是当前我国各类型土地中使用期限最长的,达到75年。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趋势。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4.79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5.14%。
农用地作为重要的资源,本应由市场决定配置。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并没有市场价格。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王健向记者介绍,农用地交易中的高价值资产属性被忽略。仅农用地中耕地一项,经过专家核算,2016 年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总量为22.61万亿元,耕地资源资产全国平均单价约 16.75 万元/公顷。
王健表示,如果考虑到农村土地确权及确权后的农村金融、农资服务等,土地流转市场规模将高达数千亿元。“以土地流转市场规模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蓝海市场。”
但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专家调研时发现,农地交易存在交易本地性、细碎性,交易规范化不足,主体认识和意愿不匹配,农地交易存在信用风险等问题。
“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这是本质问题。”王健说。
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转出方、用地方、监管方及其他相关利益方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协商和沟通,难以实现真实意图的互通有无。
经过调研和深入研究,专家认为,数字化为解决这一本质问题提供了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专家对北京、重庆、湖北、四川等地农村产权交易所实地调研,对当前运行的农地交易网络平台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涵盖18个省份的2000多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形成报告。此外,研究团队还走访了相关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建设等数字化技术专家,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前沿。
报告得出结论,数字化技术将会给农用地经营权交易带来巨大变革。
农用地有了数字身份证
“做农用地交易数字化的研究,我们主要的初衷和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去研究农用地交易。”中国农业大学土地与科技学院副院长、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朱道林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农村产权交易所都搭建了自己的交易平台,甚至某些县级交易所也搭建了一套,但重复搭建导致交易平台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各地信息都封闭在自己的辖区内,市场需求未被激活,交易量也不高。
有交易所负责人在会上指出,有些地方建立的交易平台,只是用来展示的,并未发挥交易功能。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用地交易数字化越来越迫切。”在王健看来,农用地数字化就是主体意向、土地客体与交易行为的数字化,是买卖双方信息交互的过程,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利用权属登记、市场需求信息构建土地物联网,赋予农地电子书化的证书及唯一的属性编码,他将其称为农地数字身份证。
而有了这个数字身份证,就可以为交易行为层级的供需双方提供智能化的识别和反馈,以引导形成产前规划、产中跟踪和产后服务的系统过程。
正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最终形成农用地经营权交易的数字化智能合约,进而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王健向记者解释,智能合约是农用地经营权交易数字化的基本形态。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智能合约的作用巨大。据介绍,它可以解决在信息不对称下农地信息垄断性的问题,可以实现交易过程的信用赋权,帮助建立农用地经营权交易与利用的全程监管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但目前,“农用地交易领域应用这三大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需要各方进一步拓展应用”。王健说。
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