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户,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儿童3400万,成人4.32亿。那么,为了听力健康,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及时规避的不良习惯?
掏耳不当
包括:用力过度;掏耳过于频繁;使用硬物掏耳,例如耳勺、火柴棒等。
掏耳不当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甚至出血,如果感染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严重者可致听力下降。
地铁、公交上戴耳机
很多人习惯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戴耳机听音乐,因为周围环境嘈杂便会不自觉把音量调大。
而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极易造成内耳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打喷嚏时捂紧口鼻
人体中有一个咽鼓管,维持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时捂紧口鼻,耳朵的压力会随之增大,作用于耳道鼓膜,严重时造成鼓膜穿孔。
细菌、病毒也更容易随气流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损伤听力,严重的会造成耳聋。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信息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在酒吧、KTV待太久
60~70分贝的声音对人耳是比较舒适的,80~90分贝就会感觉到吵闹,神经细胞会受到破坏。而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声音强度往往超过了80分贝,待久了会使内耳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造成听力下降。
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负面情绪可能会诱发突发性耳聋。
过去,中年人是突发性耳聋多发群体,但现在“突聋”正在年轻化,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占到30%,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压力加上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
长期熬夜
临床数据显示,一般年轻的耳鸣、耳聋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大多有熬夜的经历。
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据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