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山东大学(威海)联合团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50mm白光日冕仪,成功观测到内日冕,并获得其白光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内日冕白光像。日冕仪的临近空间观测计划于今年8、9月份开展。
3月4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俄罗斯正在研究一种能够把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将来可以直接在手上或背部为便携式小装置充电。目前这种材料的主要问题是输出功率低。为降低内部电阻,研究人员用钛和钛的氧化物对电极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提高输出功率。他们正致力于用这种材料制造服装元件,未来可以从背包的背面获得能量。
3月5日
据外媒(cnBeta.COM)报道,我们从小到大只知道我们生活在地壳上,它只是地幔上面的一层薄薄的东西。现在,科学家指出,最广为接受的地球内部模型跟现有的数据并不一定相符。研究人员确认的新层跟内核不同,它将代表一个新的“中央内核”。发现的证据可能表明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表明地球历史上可能发生过两次不同的冷却事件。
3月6日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今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据介绍,这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搭载的主动激光雷达载荷,采用后向散射接收和差分吸收探测体制,可以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信息。
3月7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全球首座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发电时间有了确切说法。据悉,该示范工程将于4月装料,今年年底发电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好、出口温度高等特点,被国际核能界认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先进堆型之一。示范工程采用传统的蒸汽循环,发电效率可以达到40%以上,是目前发电效率最高的核反应堆。
3月8日
据外媒报道,近日,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旨在帮助贫困社区、减少制冷和供暖成本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被动冷却系统。被动降温就像树荫一样,一直存在。 最近,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遮挡阳光的纳米材料来为被动冷却技术涡轮增压,这种技术被称为辐射冷却或天空冷却。研究人员们指出,这项研究可以扩大到覆盖整个屋顶从而减少社会在制冷和供暖方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电力供应有限的社区。
3月9日
据cnBeta.COM报道,近日,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数据传输系统,将高频硅芯片与细如发丝的聚合物电缆配对,实现比 USB 快 10 倍的信息传输速度。该系统有朝一日可能会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并减轻电子产品元件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