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核武器的30多年间这片代号“221”的土地对外称青海矿区或者青海省综合机械厂。为了祖国的发展,1700多户淳朴的牧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此后,金银滩草原成为了一片绝密的军事基地。这里曾经是中国汇聚最多人才的地方,没有之一。1958年至1993年间,先后有1.5万多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在这里一起隐姓埋名30多年,为了祖国的核事业无私奉献着青春。
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政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正在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在青海,221厂科研基地分为多个地点和场所,走进基地要先从运输站说起,至于为什么要先介绍这个运输站,是因为在60年代的时候,我国正处在苏联军事专家全部撤走的困难境地,这时我国的国防科研工作者们却没有放弃,他们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首颗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就是从这个运输站装车运往新疆罗布泊的。
从运输站出来,是221厂科研基地的爆轰试验场,这个试验场面积很大且有多个地下车间和地下指挥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爆轰试验场的工作人员现在还身着50、60年代盛行的“列宁装”。
接着往里走就是当年的轰爆试验场,试验场外面的爆轰墙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注目。残留在爆轰墙上的坑洼痕迹是当年在进行小规模核爆之后留下的痕迹。对于镶嵌在爆轰墙平面上的很多弹片,军研专家们就用特殊电凿工具将爆轰墙上的弹片取下,结合爆炸的当量、爆轰墙钢板的密度、弹片嵌入爆轰墙钢板的深度等数据,专家们就能精确计算出此次试验的结果是不是达到了设计要求。这就如同现在我国试验东风21D导弹一样,把刚刚退役的远望四号远洋测量船放在公海上,在东风21D导弹准确击中比航母小得多的远望四号远洋测量船之后,又被拖回基地进行各种数据的研究测算,从而成功造出了令敌人胆寒的航母杀手——东风21D导弹。
走进221厂科研基地,通过了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如何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两弹一星的英雄事迹,接受一场意义非凡的爱国主义教育,所有人都不禁会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倍感自豪,为祖国的日益繁荣倍感骄傲。李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