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对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遗的技术评估报告中提到:可可西里有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特质,近年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创立集中体现了拯救藏羚羊的努力,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保护的开端。该地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应得到承认,并被包含在规划管理策略中……
可可西里有些不近人情,她伫立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在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她覆盖着青海省的西北角,又跨越省界蔓延至西藏。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就从这里发源,一直流向中原大地。
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态系统却在不停地变化。
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支撑着藏羚羊不受干扰的迁徙。
面积广阔,几乎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
作家阿来:关于青藏高原,长期以来没有人研究。我接触到的历史文化问题,关于这个民族走向等都是艰深晦涩、沉重的问题。一个人长期这样做,可能会得忧郁症,而且你说出来的观点还有很多人反对。在我看来,青藏高原还有另外一面。在我们国家环境大面积恶化的情况下,相对而言,青藏高原还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只是关于自然生态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0万公顷。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整个三江源地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1995年,青海省政府将可可西里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96年公布,人们用山脉和省界划出了一道线,把它圈定在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全部在青海省界内。一个小小的简陋的房子在它的边缘地带建立了起来,这是一个保护站。许多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以及自发的志愿者们开始来到这里。
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可可西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1999年9月,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11月22日,青海省印发《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标志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16年4月,青海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提出将力争于5年内建成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2016年9月23日,《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颁布,标志着可可西里获得立法保护。《条例》明确可可西里要充分发挥科研、教育、展示功能,并合理开展生态科普旅游。
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可可西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会让世界更加了解可可西里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保护力量,有助于将其加快打造成世界级生态品牌。
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四项,即地质、美学、生态学过程和生物多样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这样评价可可西里:青海可可西里提名遗产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可可西里充满着极具冲击力的各种对比,得天独厚的高原生态系统宏伟壮观,无遮无挡的草原背景下是活跃的野生动植物,微小的垫状植物与高耸的皑皑雪山形成鲜明对比。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