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概览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看吉县“脱贫摘帽”
  □ 本报记者 孙宗林 郝海军 

  秋,收获的季节。

  对于决胜脱贫攻坚的山城吉县而言,今年立秋翌日的一则消息格外振奋人心: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批准吉县与右玉县、中阳县退出贫困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县在全省、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群众的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未来有怎样的期许?帮扶干部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里,一起聆听其背后的故事……

  ■果农白新年:

  “手头有钱了,我想去转转”

  立秋过后的吉州大地,依然绿意葱茏。车行塬上,道旁果园里一排排苹果树枝头低垂,一个个土黄色纸袋里包裹着果农的希望。

  车城乡柏东村,刚跨入知天命之年的白新年正在打理自家果园。前两天,他刚和亲戚朋友组团旅游回来。“和家人去了趟陕西,花了一两千块钱,这搁以前哪儿敢想?”白新年坦言。

  那些年,白新年和老伴节衣缩食,拉扯三个女儿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1984年,他到县水利局的石家庄果园打工,期间自学掌握了果树管理,后来又当了5年技术员。1992年,果园被私人承包,白新年就回了家,大着胆儿承包了集体的4亩土地,加上自家原有的两亩,建起了果园。“口粮都保证不了,种苹果就是瞎折腾!”面对街坊四邻的质疑,白新年心里有数,“种苹果一定能赚钱”。

  话是如此,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果树开始挂果,却由于品种不好、市场价格低,白新年辛苦一整年也没挣几个钱,加上家里人口多、开销大,始终徘徊在贫困线上。近年来,“吉县苹果”行情看好,得益于县里全面改善苹果生产条件,发展苹果深加工、冷链物流,探索实施“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工资收入+物资供应+技术投入+果品包销”的“1+6”模式,以及延伸苹果上下游产业链条等一系列举措,白新年重拾脱贫翻身的信心,并加入了旺源苹果专业合作社。去年,他的12亩苹果树纯收入达到了13万多元,而作为村里果树管理技术员的他早已是果农眼里的“香饽饽”。

  如今,眼瞅着进入保叶追肥阶段的满园苹果树,白新年又开始筹划着明年的打算了。“现在品种老化问题严重,需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提高效益。所以,我打算把4亩老树拔了,明年开春要种新品种——烟富8号。”没了经济和思想负担,脱贫后的白新年除了打理好果园,现在一心想的就是下一次该去哪儿转转了。

  在果农白新年“想去转转”的时候,山西极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殿臣则在为吉县苹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谋划着。一直以来,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三化六统一”(三化,即企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六统一,即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果树整形修剪、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配方打药、统一包装和统一品牌销售)管理方式,发挥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为吉县苹果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作为土生土长的吉县人,朱殿臣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围绕帮扶村“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理念,他的公司为车城乡窑科村、曹井村、朱家堡村三个帮扶点,从前期垫资投入技术、资金、物资,到后期以保底价对贫困户的苹果进行收购,带动29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讲给果农听、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苹果的品质上去了,果农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如今,山西极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科学的经营模式稳步开拓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同时,已把吉县苹果卖到了美国、加拿大、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地,目前正在和俄罗斯方面洽谈合作协议。

  “抓苹果就是抓脱贫致富,抓提质就是抓农民增收”。地处吕梁山南端、黄河壶口岸畔的吉县,依托苹果、旅游、生态“三色品牌”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走出了一条“1+X”的产业扶贫新路径。这里的“1”,即发展苹果主导产业,重点解决全县80%以上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作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当地数十年来认定苹果产业不放松,久久为功谋一业,目前苹果面积稳定在28万亩,年总产量达到22万吨,产值将近10亿元。近年来,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累计带动全县8万余名农民依靠苹果脱了贫、致了富,被视为吉县农民脱贫的“主要依仗”、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全国果业扶贫大会上,吉县被授予了“2017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的荣誉称号。

  产业扶贫,被认为是最长效和最能激活内生动力的扶贫方式。这里的“X”,即因户施策、多元发展,着力解决剩余20%农民的脱贫自立问题。有统计显示,在“1+X”的产业体系支撑下,在“三色”品牌的带动下,吉县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78元增长到2017年的5211元,年均增长9.42%,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脱贫有基础、致富有抓手。

  ■村民冯赘香:

  “那一夜,我幸福的失眠了”

  金秋时节,吉昌镇兰古庄村的下烟移民集中安置点,文化墙气息浓郁,波斯菊开得正艳。

  52岁的冯赘香时常会和丈夫李德发回到距此百米的老院子看看,不仅因为那里存放着杂物,还因为破旧坍塌的窑洞里留着夫妻俩在困苦中挣扎的记忆。

  三十年前,年轻的冯赘香嫁给了兰古庄村民李德发。婚后拮据的生活一度使她倍感失落:3孔窑洞摇摇欲坠、60多岁的老人瘫痪在床、一双年幼的儿女嗷嗷待哺……“那时候,5块钱的奶粉都买不起。后来老人去世,连发丧钱也是东借西凑的。”十多年前,生活的煎熬使冯赘香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性格暴躁、严重失眠,必须靠药物才能控制病情。

  转眼到了2016年。一天,村干部来到家里,告诉他们“国家要帮你家修房子”。起初,冯赘香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认后连着三个晚上都没睡着。“以前是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这次是因为激动、高兴失眠”。

  人均25平方米、补助2.5万元,抛去已成家的儿子,半年后,冯赘香两口子和女儿就靠着7.5万元的国家补贴款,住进了75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三间平房宽敞明亮,水电、闭路、厕所和硬化一步到位,万万没想到没操啥心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说起这些,冯赘香笑了。

  圆了数十年的住房梦,一家人也从容地实现了脱贫。“我们家8亩苹果2017年已经开始挂果,还有3亩桃园……”说话间,热情的冯赘香递给我们几个硕大的桃子,“自家种的,尝尝味道咋样。”

  据了解,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吉县按照“搬迁跟着产业走,模式跟着意愿走,标准跟着规定走,工期跟着任务走,干部跟着服务走”的思路,探索推广了“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建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安置,五保集中统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的“5+1”安置模式,累计投资42119.38万元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5123户14222人,投资4927.56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4153户,贫困群众告别土窑洞,实现了“安居梦”。

  易地扶贫搬迁,只是吉县综合施策、聚焦真扶贫的举措之一。四年来,当地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四个聚焦”,突出“党建引领”,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实现长远发展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稳定安置一批”“生态建设,实现带动帮扶一批”“发展教育,实现自强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紧盯“六个精准”,抓重点,攻难点,扫盲点,确保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帮扶干部贾清亮:

  “继续搞好帮扶,才算不忘初心”

  8月17日上午,吉县驻村帮扶工作组座谈会上,柏山寺乡白米村“第一书记”贾清亮代表省直6家帮扶单位作了发言。对于这位去年冬天曾采访过的老朋友,记者打趣道:“这下总可以松口气了吧?”

  “哪儿敢呀!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巩固提升我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呢……”说这话时,贾清亮被几声电话铃声打断。电话那头儿,考上大学的村民梁荣询问有多少钱的上学补助,并请求他协助办理。

  “有事儿找贾书记”,如今成了白米村民的“口头禅”。2017年4月,身为山西省国控集团临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贾清亮,以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白米村。为了尽快摸清白米和工作队负责的其他11个自然村的情况,上任第二天他就自费买了一辆摩托车。也是从那时开始,村民们总会看到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翻沟过坎,走村入户,访贫问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贾清亮很快摸清了情况,随即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根据具体情况,以发展当地经济、提升农村整体文明建设、改变农村面貌为工作着力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一年来,他与帮扶村村两委邀请专家对当地的主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培训种植户300余人次;完成了涉及马泉头村及白米村233户的移民安置工程选址、工程招标及住宅分配;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了基层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通过积极联系临汾移动通信公司,在白米村建设了一座移动信号发射铁塔;积极争取项目,广泛筹措资金,建设了50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了白米村1600亩地的灌溉问题……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情,让群众认识了贾清亮这个“贴心人”。在一次交叉测评中,他的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7%。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2014年以来,吉县脱贫攻坚一线共下派农村“第一书记”62人,驻村工作队110支356人,其中省派43人、市派55人、县派258人。各级帮扶干部冒严寒、顶酷暑,抢晴天、战雨天,舍小家、顾大家,哪里问题多,领导到哪里;哪里困难大,党员到哪里;哪里矛盾突出,干部到哪里,实实在在地趟出了一条决胜“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新路径。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如今,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仍坚守在帮扶一线,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党建明:

  “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还要巩固脱贫成效”

  实现脱贫摘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早在去年年底,吉县就早谋划、早安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指示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吉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在巩固提升规划方面划分了三个阶段,即2018年全面巩固脱贫成效、2019年全面提升脱贫成效、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党建明对此解释道,为全面巩固该县脱贫成效,持续提升农村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县委、县政府将坚持步伐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力度不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巩固提升相结合、项目建设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领导力量不变、包联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到村到户政策不变的原则。在全县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易地移民搬迁巩固工程、就业创业帮扶工程、生态补偿帮扶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力量帮扶工程、住房安全巩固工程、新兴产业提振工程等十大巩固提升工程,明确了工作要求和责任人。同时,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资金,并保持逐年增加10%,为巩固提升提供资金保障。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脱贫质量成效,进一步筑牢脱贫防线,巩固脱贫成效,打造脱贫样板,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吉县成为全省首批、我市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被视为我市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为全市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9月7日,省政府批准我市乡宁、安泽两个省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源自市扶贫开发办的资料显示,按照省、市脱贫摘帽滚动规划,2018年全市计划有4个贫困县(隰县、浮山县、蒲县、古县)摘帽,163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6个非贫困县(尧都、霍州、曲沃、襄汾、洪洞、翼城)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确保全市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

  市扶贫开发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准确把握当前脱贫攻坚格局变化,围绕“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巩固提升摘帽县、积极打造脱贫特色县、统筹推进整体脱贫县”的要求,分类指导不同县域的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要切实做好贫困县退出后的继续帮扶、监督管理和巩固提升工作,建立稳定脱贫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本地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文体
   第05版:助力旅发大会形象展示
   第06版:文化·旅游
   第07版:教育·健康
   第08版:教育·健康
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
强化责任 齐抓共管 全面推进“专项行动”
开展“隐患随手拍”活动
图片新闻
创新党日活动 感受科技魅力
喜看吉县“脱贫摘帽”
扫黑除恶知识问答(三)
致失信被执行人的一封信
经济普查知识问答